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
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
东汉永元四年六月的一个深夜,洛阳皇宫的侧门悄然打开,年仅14岁的汉和帝穿着便服悄悄来到清河王刘庆的府邸。
刘肇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,借着微弱的灯光,低声讨论着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窦氏外戚。
谁也不会想到,这个看似柔弱的少年天子即将在三个月后发动一场雷霆兵变,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,开启东汉最辉煌的一段统治。
汉章帝病逝后,9岁的刘肇继位,因为年纪尚小,所以暂时由养母窦太后临朝听政。
窦太后掌权后迅速将外戚安插在关键岗位,其他窦氏子弟遍布朝堂,朝野上下无一不是她的心腹。
此时的刘肇虽为天子,却形同傀儡,朝政全由窦太后与窦宪把持,他甚至不能随意召见大臣。
展开剩余84%窦宪为人骄横,某次宴请百官竟让当年的开国元勋邓禹之孙邓叠行跪拜礼,满座皆惊却无人敢言。
更严重的是,窦宪为巩固权力暗中培植私党,连皇宫侍卫都多是其亲信,刘肇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。
少年刘肇却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,
他从不公开反对窦氏,甚至在窦宪北伐匈奴获胜后,主动提议为其加官进爵,以示信任,但私下里一直在寻找反击的机会。
刘肇注意到清河王始终对汉室忠心耿耿,且与窦氏有深仇大恨,于是常以探讨学问为由召见刘庆,两人在书房里用密语交流,逐渐形成同盟。
《汉书·外戚传》记载了西汉以来外戚专权的结局,从吕氏到霍氏,无一不是权盛而亡。
刘肇彻夜苦读,从汉文帝诛薄昭、汉宣帝除霍禹的案例中,总结出对付外戚的策略:
争取禁军支持,切断其兵权,一击致命。
与此同时,刘肇开始联络宫中宦官,恰好窦太后重用自己的亲信宦官,排挤其他宦官,这让以郑众为首的老宦官集团心生不满。
刘肇看出其中端倪,通过贴身侍从悄悄接触郑众。
郑众为人谨慎,熟悉宫廷运作,他告诉刘肇,窦氏兄弟虽掌兵权,但窦宪常年在外,京城防卫的关键在北军五校。
其中越骑校尉冯柱是忠臣之后,可争取。
永元四年,窦宪北伐匈奴大胜归来,威望达到顶峰。
他率军进驻长安城外迟迟不回京,暗中与邓叠等心腹密谋,准备在回京时发动政变废黜刘肇。
消息通过冯柱的密报传到刘肇耳中,他知道不能再等了。
这年六月庚申日,刘肇以祭祀先帝为由,召窦氏核心成员入宫。
窦氏兄弟以为皇帝仍在掌控之中,毫无防备地进入皇宫,与此同时郑众已按计划调动宫中侍卫,控制了宫门。
刘肇在德阳殿召见窦笃,当场宣读其结党营私、图谋不轨的罪状,命人将其软禁。
紧接着,刘肇派使者持节前往窦宪军中,以论功行赏为名解除其兵权,改任冠军侯。
窦宪麾下将领多是汉室旧部,见天子诏书不敢反抗。
对于邓叠等窦氏党羽,刘肇则下令北军五校围捕,一日之内,窦氏在京城的势力被连根拔起。
这场兵变干净利落,未动一兵一卒,就解决了盘根错节的外戚集团。
刘肇没有赶尽杀绝,仅处死邓叠等主谋,将窦宪、窦笃等外戚流放封地,窦太后则被软禁于南宫。
事后大臣们才惊觉,这个14岁的少年天子,竟有如此周密的谋划和决断力。
亲政后的第一件事,刘肇就下诏清理窦氏余党,将那些靠外戚关系上位的官员全部罢免,提拔冯柱、郑众等有功之臣,
同时恢复刘庆的待遇,让其参与朝政决策。朝堂之上,第一次响起属于汉和帝的声音。
刘肇亲政后,他深知窦氏专权时赋役繁重,于是下令减免全国赋税,将公田借给无地农民耕种,又多次派遣使者巡查地方严惩贪官污吏。
仅永元六年一年就罢免了12州的刺史。
同时他重新丈量全国土地、核实人口,迫使豪强将多占的土地还给农民,这一举措遭到豪强反抗,甚至引发局部叛乱。
但刘肇态度坚决,派军队平定叛乱后继续推行政策,使得东汉的耕地面积在十年内粮食产量大幅提升。
军事上,刘肇的成就远超汉武帝时期。
汉武帝虽重创匈奴但未能彻底解决边患,而刘肇在位期间通过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彻底消除了匈奴威胁。
在西域治理上,刘肇的策略比汉武帝更成熟,
刘肇还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,下令鼓励地方官推荐寒门人才,甚至亲自在白虎观出题考试,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朝堂。
这些措施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,为东汉注入新鲜血液。
可惜的是,刘肇31岁时就病逝了。
而他的早逝让东汉的发展停滞,外戚专权的局面再次出现,此后东汉陷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,逐渐走向衰落。
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,东汉后期的史学家多受世家大族影响,对刘肇重用宦官、打击豪强的举措颇有微词。
直到近代,随着《后汉书》等史料的深入研究,人们才重新认识刘肇的功绩,被称为永元之隆。
这一时期的繁荣稳定,不仅超过汉武帝时期,甚至可与盛唐贞观之治比肩。
汉和帝刘肇的一生是少年天子逆袭的典范,可惜的是这位被低估的皇帝因早逝和历史书写的偏见,未能获得应有的评价。
但永元之隆的辉煌证明了东汉王朝曾经的强大,也为后世留下了少年天子亦可成大事的雄心壮志。
参考资料:
1. 《后汉书·和帝纪》(范晔撰,中华书局标点本)
2. 《后汉书·窦宪传》(范晔撰,中华书局标点本)
3. 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(范晔撰,中华书局标点本)
4. 《资治通鉴·汉纪四十》(司马光编著,中华书局标点本)
5. 《东汉会要》(徐天麟撰,中华书局,1955年)
6. 《秦汉史》(吕思勉著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5年)
7. 《永元之隆研究》(张鹤泉著,吉林大学出版社,2011年)
发布于:湖南省诚信配资-可靠的配资门户-股票配资资讯-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